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今天在武汉同大家见面!在此,首先我要代表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代表白菜网所有网站大全和5060全讯白菜网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向莅临研讨会的,来自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领域的各位领导、嘉宾和老师、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欢迎你们前来参加会议,感谢你们对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的关注和支持!
自去年5060全讯白菜网举办首届会议以来,这是全国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领域举办的第二次学术研讨会,我们希望与会的专家学者就气候传播和健康传播,特别是就气候传播与健康传播如何整合,实现两者融通并进的问题展开深入研讨,探索一条新的研究领域,以造福于广大群众,更好地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服务。
大量事实说明,气候变化不但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严重破坏,而且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状况也带来巨大威胁。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组织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中有几个重要结论: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人类安全、生计与贫困的影响日益突出,这三个方面都是实现人类福祉的重要内容。该报告指出:人类的健康对气候的变化非常敏感,危害极大。
近些年来,温室效应和极端天气所导致人类疾病和死亡风险显著增加,局部地区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已经改变了水源性疾病和病媒生物的分布状况,减少了粮食产量,一些疾病在目前的非流行区出现。气候变化还更使得蚊子、苍蝇和水媒病原体滋生,水媒和病媒传播疾病也会随之增长。这些健康威胁将会把更多的人推入贫困,加快环境退化,而且会导致恶性循环。由此看来,气候变化引起的健康问题是全球性的,任何人都难以幸免,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去年,5060全讯白菜网在国内成立了第一家融通气候传播与健康传播的研究机构——5060全讯白菜网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并且举办了首届学术研讨会,希望搭建平台,聚合全国气候传播与健康传播两个领域的研究力量,共同推动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我们高兴地看到,一年来,我们的研究力量在壮大,研究成果在增加,社会关注度在增强。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两支力量进一步汇聚、整合与融通,一定会将我国的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推进的一个新阶段,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这次研讨会在武汉举办,有着独特意义。武汉是我国很有影响的低碳试点城市,这里聚集了许多国内一流的低碳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方面的专家,相信他们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对我们加深对低碳绿色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更好地做好气候传播会带来启示,起到示范作用。
中南民族大学在民族新闻传播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在全国民族新闻院校中有很高的知名度。在气候传播研究方面,他们也走在全国新闻院校的前面。特别是徐红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2016年,他成功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公众低碳态度与行为的政府气候传播机制研究》,成为气候传播领域第一个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实现了气候传播研究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的“零的突破”。今年她又参与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背景下我国气候传播的战略定位与行动策略》申报工作,作为主要成员为项目最后申报成功,为实现气候传播研究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中的又一个“零的突破”——重点项目立项,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次他又带领中南民族大学团队为举办第二届气候与健康传播研讨会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我们向学校和学院的领导、老师、同学,向徐红老师所带领的气候传播研究团队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的研讨会正逢我们开展气候传播研究十周年,因此有着特殊意义。从2009年我们跟踪研究哥本哈根第15届联合国气候大会算起,我国气候传播研究迄今已经整整走过了10年风雨历程。而如果从2010年4月我们首次提出“气候传播”概念,亮出“气候传播”旗帜,组建起我国,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个气候传播研究专门机构——“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算起,也已有将近十年时间。
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算太长,但是就气候传播来说,特别是对中国的气候传播来说,却是从零开始、杨帆起步,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由小到大、逐渐成长的十年。
当年我们是从总结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我国政府、媒体和NGO气候传播的经验与教训入手,开启我国气候传播研究进程的。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我们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团队的核心成员从坎昆、德班、多哈、华沙、利马、巴黎、马拉喀什、波恩、卡托维兹,连续参加了九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并在会议期间主办气候传播国际边会,见证了世界各国在实现气候变化全球治理道路上所走过的艰难历程和所表现出的聪明智慧,特别是看到了我们中国代表团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从“参与者”到“贡献者”,最后到“引领者”的全过程。这使我们感到无比幸运和自豪。而我们的气候传播研究团队也在实践中成长,在奋斗中前行,为应对气候变化,为实现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十年中,我们项目中心通过提交调研报告和咨询报告,以及举办各种研讨会、工作坊、主题边会和媒体记者培训班等形式,为政府、媒体、NGO在国际气候谈判舞台上开展有效的气候传播提供策略建议和理论支持,受到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和NGO组织的肯定与好评。同时,我们还系统地开展气候传播理论研究,撰写出版了国内第一本该领域的专著《气候传播理论与实践——气候传播战略研究》,发表气候传播方面的研究论文百余篇,成功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背景下我国气候传播的战略定位与行动策略》,率先在国内将气候变化与疾病健康相联系,融通“气候传播”与“健康传播”,组建了“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机构,初步建立起了气候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为深入研究气候传播,建构科学的气候传播学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奠定了基础。
总之,我们通过学术研讨、科研合作、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式努力凝聚各方力量,力图形成研究合力,不断壮大研究队伍,努力扩大学术影响,尽力促使气候传播花开遍地,在我国逐渐形成气候。
过去十年中我们的工作之所以能够得到不断发展,取得一些成绩,离不开方方面面领导和朋友的指导与帮助。我们不会忘记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气候战略研究中心、能源基金会、乐施会、中国国际民促会等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给予我们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特别是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现为国家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联合国气候谈判中国代表团团长)、原中国工程院副经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杜祥婉院士(现为名誉主任),以及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经理赵启正和原新华社原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马胜荣等领导给予我们的真诚鼓励与具体指导!在此,我们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十年中还有很多领导、同事和朋友对我们的工作给予热情关心和大力扶持,可以说这是我们项目中心能够不断克服困难、开拓前进、取得进步的不竭动力。
2013年我们在北京举办气候传播国际会议期间,作为共同主办方的耶鲁大学气候传播项目主任安东尼教授曾说过:“中国气候传播工作只用了三年就赶上了国际水平。”美国朋友的赞誉让我们很受鼓舞,也让我们感受到所肩负责任之重大。现在十年过去了,我们希望借此机会来总结十年工作,展望未来发展,为做好新时代气候传播积蓄更多智慧和力量,做出更大努力。
三天前,即10月31日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就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作出部署,提出要求。全会公报强调,“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求“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愿我们的气候传播十年之后再出发,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把气候传播的旗帜举得更高,工作做得更好,队伍练得更强,声音传得更响,让气候传播之花遍地开放,在中国,乃至在世界真正形成大气候,为促进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建设,为实现气候变化全球共治的美好愿景做出更大贡献!
2019年11月3日